-
【天津招商】消费品市场稳中向好 网上零售与食品美妆拉动增长
今年以来,北京市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消费市场持续复苏。1-3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增速较1-2月提升0.2个百分点,呈现稳步回升态势。其中,网上零售保持稳定增长,食品、美妆等品类表现亮眼,成为拉动消费的主力引擎。 一、消费市场整体稳步回暖 1-3月,北京市消费品市场延续恢复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逐月加快。从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2%,餐饮收入增长9.6%,服务消费潜力持续释放。限额以上单位中,便利店、专业店等实体业态零售额分别增长8.3%和6.7%,显示线下消费场景加速修复。 二、网上零售贡献度持续提升 限额以上单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9%,占社零总额比重达35.2%,较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模式蓬勃发展,带动服装、家电等品类线上增速超15%。邮政管理部门数据显示,1-3月全市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12.3%,印证线上消费活力。 三、刚需与升级类商品双轮驱动 食品类消费表现突出,限额以上粮油食品和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20.8%,其中鲜果、奶制品等细分品类增速超25%。升级类商品中,化妆品和金银珠宝类增长29.2%,创近两年新高,节日消费与婚庆需求形成叠加效应。智能家居设备、可穿戴智能产品等科技消费品增速均超30%。 四、汽车消费短期承压 受补贴政策退坡及消费前置影响,限额以上汽车类零售额增速回落至0.1%,较1-2月下降2.8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仍保持12.4%的增长,占汽车类零售比重达38.6%。二手车交易市场活跃度提升,1-3月交易量同比增长8.9%。 五、区域消费呈现差异化特征 中心城区社零额增长6.3%,其中西城区、朝阳区高端消费集聚效应显著,奢侈品零售额增长18.5%。城市副中心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措施,带动社零额增速达7.1%。郊区市场中,延庆区冰雪经济相关消费增长23.6%,门头沟区民宿收入增长34.8%。 六、政策协同激发市场活力 北京市近期出台的促消费政策组合拳成效显现。消费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1.2%,15个商圈完成改造升级。商务部门数据显示,一季度开展促消费活动超200场次,带动参与企业销售额平均提升15%以上。 下阶段,北京市将重点培育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增长点,持续优化消费供给。随着五一、端午等消费节点到来,预计二季度消费市场将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2025-07-20
-
【天津招商】高新技术企业备案数量突破千家大关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今年以来,北京市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等举措,推动科技创新型企业加速集聚。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备案申请量达1132家,创下历史同期新高,反映出科技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 一、备案工作高效推进企业申报积极性显著提升 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公室严格遵循年初发布的认定工作安排,组织各区科技主管部门完成申报受理、评审认定等全流程工作。在近期开展的备案抽查评审中,专家团队重点核查企业研发投入、知识产权等核心指标,确保认定结果公正权威。两批次申报企业中,第二批申报量达1093家,较第一批增长超27倍,显示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二、四大重点领域集聚效应凸显 从行业分布看,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电子信息、高技术服务、新材料四大领域企业占比合计达80%。其中,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以362家的数量领跑,凸显北京市在智能制造产业链的领先优势;电子信息领域194家企业紧跟其后,体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高技术服务领域184家企业的涌现,标志着科技服务业态加速创新。 三、民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巩固 申报企业结构显示,民营企业占比达95.94%,成为科技创新的绝对主力。从规模分布看,年营收5000万元以下企业占比86.3%,反映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活跃度较高。值得注意的是,53家营收超2亿元的龙头企业涵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创新梯队。 四、政策体系持续完善激发创新活力 近年来,北京市陆续出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配套政策,形成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扶持体系。此次备案企业中,内资企业占比94.52%,外资企业5.48%的构成,既体现本土创新实力增强,也展现开放型创新生态的吸引力。下一步,相关部门将加快完成备案复函工作,推动企业尽早享受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政策支持。 科技创新正成为驱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随着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体系不断完善,北京市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进程中,将持续释放创新要素集聚效应,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025-07-20
-
【天津招商】汽车制造业领跑 多领域协同拉动工业增长
今年以来,北京市通过优化招商引资政策、强化产业链协同等措施,推动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平稳开局。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其中汽车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突出表现成为增长核心动力,展现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积极态势。 一、重点行业贡献显著 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15个行业增速较去年全年有所提升,其中制造业占12个。汽车制造业表现尤为亮眼,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总量的9.3%,同比增长19.6%,增速较去年全年加快7.7个百分点。该行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达1.8个百分点,贡献率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此外,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食品制造业合计拉动增长2.9个百分点,协同效应显著。 二、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北京市近年来围绕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领域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带动相关产业链投资规模扩大。以汽车制造业为例,本地新能源整车企业产能释放及零部件配套体系完善,推动产值增速跃居各行业前列。同时,京津冀区域协作机制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共享,专用设备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较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 三、新动能培育成效显现 1-2月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其中,智能车载设备、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产量增幅均超30%。食品制造业则受益于消费市场复苏,健康食品、预制菜等细分品类产能扩张,行业增加值增速较去年全年提升3.1个百分点。 四、区域协同助力稳增长 通州区、大兴区等重点工业承载区通过跨区域产业链布局,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例如,亦庄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已引入电池、电控等核心配套项目,带动周边区县通用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8%。这种多点支撑的发展模式,为全市工业韧性提升提供了坚实基础。 当前,北京市工业经济正呈现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领域突破并行的特征。下一步,需持续关注外部市场需求变化,通过深化技术改造和要素保障,巩固重点行业的引领作用。
2025-07-20
-
【北辰招商】高技术制造业引领工业结构优化 装备制造业贡献率显著提升
今年以来,北京市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一批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的重点项目,为工业经济注入新动能。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2%,虽增速较上半年小幅回落,但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成为拉动增长的核心力量。 一、工业运行呈现结构性分化特征 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市工业增长主要依赖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协同发力。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12.8%,同比增长12.9%,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9.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36.3%,增速5.8%,两大产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的合计贡献率超120%,抵消了传统产业下滑的影响。 二、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效果显现 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等领域表现突出。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产值前三季度实现两位数增长,多款创新药通过国际认证。装备制造业方面,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超40%,智能装备出口额创历史新高。这表明北京市"智造升级"战略正加速落地。 三、政策支持培育新增长极 北京市通过专项扶持资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5%。同时,经开区等产业功能区推出"首台套"补贴政策,推动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半导体设备、工业机器人等高端产品的本地化生产。 四、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发展态势 当前工业经济仍面临市场需求不足等压力,部分传统行业增加值出现负增长。但北京市通过产业链招商补链强链,集成电路、氢能等新兴领域投资额同比增幅均超30%。预计随着新建产能逐步释放,全年工业经济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2025-07-20
-
宝坻区多措并举推动外贸稳增长与招商引资新突破
今年以来,宝坻区通过强化金融支持、优化政策服务、拓展国际市场等举措,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26.14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进口增速达44.6%,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在招商引资方面,通过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推动外向型产业集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金融赋能破解企业资金瓶颈 针对外贸企业融资难题,宝坻区联合多家金融机构开展专项对接,量身定制供应链融资、跨境结算等解决方案。通过落实进口贴息、信保保费补贴等政策,累计为企业降低经营成本超200万元。其中,奥林股份等企业通过信保保单融资突破2100万元,有效缓解了流动资金压力。 二、政策协同激发企业活力 与蓟州海关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召开政策宣讲会覆盖全区重点进出口企业。创新推出“支持—监督—沟通直通车”服务,实现海关AEO认证辅导、原产地证书申领等业务一站式办理。某皮革制品企业因海外客户违约,通过快速理赔机制挽回出口损失108万元,彰显了政策兜底保障作用。 三、市场开拓培育新增量 全年新增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企业48家,组织企业参加线上国际展会30余场次。推动53家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覆盖出口额3500万美元,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订单占比提升至42%。引导企业运用跨境电商B2B模式,拓展东南亚、中东欧等新兴市场。 四、产业升级夯实外贸基础 聚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推动加工贸易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依托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等载体,吸引6个外资项目落地,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9%。下一步将重点打造跨境电商产业园,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构建“生产+贸易+服务”全链条生态。
2025-07-20
-
陈咀镇创新机制精准招商 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新高地
今年以来,陈咀镇围绕建设经济强镇目标,将招商引资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抓手,通过搭建多元对接平台、优化产业承接载体、创新服务保障机制等举措,实现招商引资规模质量双提升。该镇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重点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推动园区转型升级,以营商环境优化激发市场活力,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新格局。 一、构建多层次招商网络体系 陈咀镇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与京津冀招商网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接入北京中小企业联席会项目资源库,引入专业中介机构开展市场化招商。通过举办专题推介会、产业对接会等形式,重点面向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开展靶向招商。建立项目评估筛选机制,对投资强度、科技含量、税收贡献等指标实行分级管理,确保引进项目符合产业发展导向。 二、精准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 围绕北京市产业疏解目录,陈咀镇建立动态化承接清单管理机制,重点对接装备制造、研发设计等外溢产业。规划建设专业化承接园区,配套标准厂房和研发中心,满足不同规模企业落地需求。建立项目落地跟踪服务专班,从工商注册到投产运营提供全流程帮办服务,显著提升项目转化效率。目前已形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特色产业集群。 三、推动园区产业提质升级 针对部分企业产能落后问题,陈咀镇实施"腾笼换鸟"专项行动,依法清退低效用地企业,腾挪空间引入高新技术项目。按照"科技谷"发展规划,新建环保产业示范园,配套建设检测认证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与周边开发区联动发展,建立产业链互补机制,推动形成从研发到生产的完整产业生态。 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品牌 全面贯彻天津市优化营商环境政策,陈咀镇建立企业服务快速响应机制,设立24小时诉求受理专线。推行"一企一策"定制服务,在人才引进、融资对接等方面提供精准支持。定期组织政银企对接活动,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难题。建立营商环境监督评价体系,通过第三方评估持续改进服务质量,市场主体满意度持续提升。 通过系统化推进招商引资工作,陈咀镇实现产业能级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该镇将继续深化京津冀产业协同,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7-20
-
【天津招商】专利减费新政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5000家企业半年节省成本超4000万
今年以来,多地通过优化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将专利收费减缴政策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抓手。以北京市为例,新修订的《专利收费减缴办法》实施后,上半年累计为当地5000家企业降低创新成本逾4000万元,显著提升了市场主体参与科技研发的积极性。 一、政策红利精准释放创新动能 2024年新规明确,企业通过审核后可享受专利申请费、实质审查费等四项核心费用的85%减免。以发明专利为例,单件专利总费用从11800元降至1770元,降幅达85%;实用新型专利费用由5600元压缩至840元。这种阶梯式减负模式,特别有利于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轻装上阵。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数据显示,同期全国范围内适用该政策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23%,印证了制度创新的普惠效应。 二、跨部门协作确保政策落地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联合税务、科技等部门建立联合审核机制,通过大数据比对自动识别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材料由原先的12项精简为5项,审批周期压缩至7个工作日内。在政策宣讲方面,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培训活动30余场,覆盖企业超8000家次。这种"申报零跑腿、审核智能化"的服务模式,被列入2024年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 三、创新投入与产出形成正向循环 减费政策直接带动了专利申请量质齐升。2024年上半年,北京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18%,其中战略新兴产业占比达62%。某生物医药企业公开披露,借助政策节省的经费已全部投入新药研发,推动3个一类新药进入临床阶段。这种"减负—研发—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正在多个高新技术领域形成示范效应。 四、长效机制护航可持续发展 目前,财政部已将该政策纳入常态化财政支持范畴,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各地结合区域经济特点推出配套措施,如上海市将减缴政策与科创板上市辅导挂钩,深圳市对连续三年享受减费的企业给予额外研发补贴。专家指出,这种"国家政策+地方创新"的组合拳模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制度保障样本。 随着政策持续深化,预计2024年下半年将有更多企业纳入受益范围。相关部门正研究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软件著作权等纳入减费体系,进一步扩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外延。
2025-07-20
-
【天津招商】消费市场稳中提质 新动能持续释放
今年以来,合肥市消费品市场在招商引资政策持续发力和消费环境优化升级的双重推动下,呈现稳中有进、质效双升的态势。1-6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851.03亿元,同比增长5.5%,增速较一季度提升0.5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凸显。 一、基础民生消费稳健增长 合肥市粮油食品类零售额上半年同比增长11.1%,其中肉禽蛋、水产品、干鲜果品等细分品类分别实现23.0%、14.8%和19.2%的较高增速,反映出居民对高品质生鲜产品的需求持续释放。化妆品类零售额增长12.9%,显示美妆个护领域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二、文化娱乐消费活力强劲 体育娱乐用品零售额同比增幅达1.1倍,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零售额增长27.2%,表明市民文化消费需求向多元化、体验式转变。暑期档文旅活动预热带动相关商品销售,部分商圈推出主题促销活动,进一步激活市场潜力。 三、家居消费市场表现亮眼 受家装旺季和置换需求拉动,家具类零售额增长41.3%,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增长20.8%。智能家居、绿色家电产品占比提升,部分卖场数据显示,节能冰箱、洗烘一体机等产品销量同比增长超三成。 四、出行类消费平稳扩容 汽车零售额达413.74亿元,同比增长4.3%,新能源车销量占比稳步提升。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203.00亿元,增长6.6%,与节假日自驾游需求增长形成联动。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的完善,为绿色出行消费提供支撑。 五、消费新场景加速培育 合肥市通过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开展夜间经济试点,带动餐饮、零售等业态融合发展。部分重点商圈引入首店经济、品牌快闪等新模式,上半年新增首店品牌数量同比增长近两成。 六、政策协同效应显现 全市通过发放消费券、举办购物节等活动,直接拉动消费超百亿元。线上线下融合趋势深化,重点监测电商平台数据显示,生鲜即时配送、家居定制等服务类消费订单量增幅显著。 当前,合肥市消费市场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服务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增长点持续涌现。下一步,相关部门将聚焦消费供给优化和流通体系建设,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
2025-07-20
-
和平区民营经济活力增强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今年以来,和平区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政策支持等措施,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半年新增民营企业超千家,市场主体规模持续扩大,注册资金增速近20%,其中超千万级企业突破千户,显示出强劲的发展韧性与投资信心。 一、市场主体规模持续扩容 和平区民营经济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截至上半年,全区民营经济市场主体总量达2.46万户,较去年同期增长13.73%。民营企业数量突破1.14万户,新增注册企业1093家,增速保持在8%以上。这一增长得益于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深化,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同时"一网通办"平台覆盖率达100%,显著降低创业门槛。 二、资本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民营经济资本投入呈现量质齐升特点。全区民营市场主体注册资金总量突破600亿元,同比增长19.98%,其中民营企业贡献592.54亿元。值得关注的是,注册资本超千万元企业达1039家,超亿元企业111家,两类企业增速分别达26.25%和16.84%,反映出优质企业加速向和平区聚集的趋势。 三、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从行业分布看,新增民营企业中科技服务、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占比提升至43%,较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和平区通过设立专项引导基金,推动传统商贸企业数字化转型,目前已有超过200家民营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35%,创新驱动特征明显。 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提升 和平区推出"暖企20条"政策包,建立企业诉求快速响应机制,上半年累计解决用工、融资等问题1200余件。在金融服务方面,通过银企对接活动促成授信额度超80亿元,惠及中小微企业800余家。此外,全区建成8个企业服务中心,实现街道全覆盖,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率提升至98%。 五、发展动能培育成效显著 通过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和平区已形成3个百亿级民营产业集群。上半年引进重点产业项目27个,带动配套企业落户160余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加速推进,带动民营外贸企业进出口额增长22%。夜间经济、首店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贡献全区35%的消费增长。 当前,和平区正围绕"放管服"改革深化实施新一轮助企计划,通过建立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随着稳经济政策持续发力,民营经济有望在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方面实现更大突破。
2025-07-20
-
【天津招商】京津冀产业协同深化 津城引资结构凸显新动能
今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产业联动领域取得显著突破,天津市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与精准招商,吸引京冀两地资本加速集聚。数据显示,上半年京冀企业在津投资占比超全市国内招商引资总额四成,服务业与民营企业成为主力,区域协同效应进一步释放。 一、投资规模突破历史同期水平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第十个重要节点年份,天津市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京冀企业投资项目数量与资金到位额均呈现两位数增长,其中科技研发、智能制造等高端领域占比提升。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与商务服务类项目占服务业总投资比重较往年提高约5个百分点,反映产业链高端环节加速融合。 二、产业结构呈现"三升一优"特征 服务业持续领跑投资领域,现代金融、信息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数量同比增长近三成。民营资本表现尤为活跃,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投资额同比增幅达34%。与此同时,制造业投资中智能化改造项目占比首次突破40%,体现投资质量持续升级。 三、空间布局形成梯度发展格局 滨海新区凭借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吸引跨国公司区域总部项目21个,形成航运服务与跨境贸易产业集群。中心城区重点承接央企二级机构及金融创新项目,某国际咨询机构华北运营中心落地产生示范效应。周边区域则聚焦智能制造配套,武清区、宝坻区分别形成智能装备与新材料产业集聚带。 四、协同机制创新激发投资活力 三地联合建立的产业转移对接服务平台累计发布需求清单超1200项,促成合作项目落地率达82%。跨区域"飞地经济"模式取得突破,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新增注册企业中来自北京的企业占比达63%。税收分成、资质互认等22项跨区域政策已实现常态化运作。 当前,京津冀正以产业链图谱为抓手推进深度协同,天津市规划建设20个重点承接载体平台,预计年内还将推出新一轮营商环境改革措施。随着交通一体化与创新要素流动加速,区域投资协同效应有望在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领域持续释放新动能。
2025-07-2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